所谓 “度量衡”,是衡量物质大小、容量、重量的标准尺度。我们在前几期分别讲了关于“度”藏品故事 | 唐代十二生肖刻花铜尺和“量”藏品故事 | 汉代青铜量具一组的两件馆藏精品,那么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馆内与“衡”有关的藏品——明代鸳鸯青铜砝码。
▲计量博物馆所收藏的这套明代鸳鸯青铜砝码
▲青铜材质加上栩栩如生的动物外形
使其在众多藏品中尤为醒目
馆藏的这套明代鸳鸯砝码,总共十件,以相同重量的雌雄成组,可分五组。最大的一组高度约6.5厘米,最小的一组高度仅2厘米。从外形特征可辨,头顶带冠且尾部尖而长的为雄性鸳鸯,而雌性鸳鸯头顶没有冠,尾部也呈现圆弧状。它们以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成对排列。
▲计量博物馆筹建期间,正在被整理的鸳鸯砝码
纵观我国古代度量衡历史,长度和容积单位的历史发展比较相近,尽管初期皆名称繁杂,进位混乱,但随着历史的推进,非十进位制均被淘汰,唯有十进位单位被保留下来,并且恒用不衰。但古代的重量单位的发展却不同,从秦代统一度量衡,到汉承秦制,将度量衡最终完善。古代重量单位制度的发展复杂而多变,进位制的换算关系也以非十进位制居多。
▲秦代大型“权”的使用示意图
《汉书•律历志》有云:“十六两为一斤。” 而在《小尔雅》、《淮南子》均有言“二十四铢为两”。《汉书•律历志》将秦代的重量制度作了归纳和整理:10黍=1累 10累=1铢 24铢=1两 16两=1斤 30斤=1钧 4钧=1石(其中秦代的1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50克)。由此可见,汉代确立了秦代的权衡单位制,即“五衡制”。并且据考证,汉以后历代官定的制度基本上都沿用汉制,或仅在汉制的基础上略作改进。
▲《淮南子》为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
那么为什么唯独重量单位中的“五权”始终保持用非十进位制呢?
据文献考证,它很可能与古代盛行的 “天人相感”的神学思想有关。这类解释可见于《淮南子》等书,节气、四季、月份等自然现象被附会在“五衡制”之上。而正是由于这种附会之说,才使得“五衡制”有了“天赋之意”,从而被历代朝政所沿用。
▲明代街市,一片热闹景象。
再来看馆藏的这件明代鸳鸯青铜砝码,所用青铜材质加上栩栩如生的动物外形使其在众多藏品中尤为醒目。明代中叶,农业、手工业生产都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工商业发展迅速。自元代以后,大量衡器被制造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商业的需求。而这套造型精美的明代鸳鸯青铜砝码也很好的佐证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