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簠[fǔ],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伯公父簠通高19.8厘米,口长23厘米,宽28.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0克。其盖器相对,造型基本相同,长方口,腹斜收,两侧有环耳,盖与器合口处有牛首卡。口沿饰鳞纹,腹饰波曲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61字,记伯公父择吉金造器铜辟王,满孝诸兄,祈长寿多福。
匕,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其类短剑形态上像匕,故名。
羊首勺,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通高28.5厘米,勺径9.5厘米。此勺勺柄修长,扁柄,勺体为半球状。古代舀水、舀汤、舀酒都用勺。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古代的筷子,长度约为20~25厘米,和今天的筷子差不多。我们聪明的祖先们,一早就掌握了最科学地使用筷子的方式。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这样评价筷:“……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超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而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比较起来,西方人使用刀叉吃东西,大约到上世纪十六、十七世纪才发明,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