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 | 信息门户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普论坛 > 正文

开饭啦!聊聊古人的“干饭”器具

逸夫计量博物馆 | 更新时间:2023-03-27 | 点击:

让小编猜猜

大家现在是不是正在大快朵颐?

我们手上拿的筷子、勺子、碗

如果要追本溯源

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被发明制造出来了

古人们的“干饭”智慧也凝聚在这其中




中国古代的饮食器具主要有食具酒器炊具三类。其中食具包括簋[guǐ]、簠[fǔ]、豆、皿、箸等;酒器主要有青铜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锡制温酒器;炊具主要分为八种,分别是灶、鼎、鬲[lì]、甑[zèng]、釜、甗[yǎ]、鬶[guī]、斝[jiǎ]




接下来由小编带领大家

探寻深藏在古人饮食器具中计量奥秘








[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图片

青铜簋






[fǔ],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图片

伯公父簠


伯公父簠通高19.8厘米口长23厘米宽28.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0克。其盖器相对,造型基本相同,长方口,腹斜收,两侧有环耳,盖与器合口处有牛首卡。口沿饰鳞纹,腹饰波曲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61字,记伯公父择吉金造器铜辟王,满孝诸兄,祈长寿多福。






匕,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其类短剑形态上像匕,故名。

羊首勺,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通高28.5厘米,勺径9.5厘米。此勺勺柄修长,扁柄,勺体为半球状。古代舀水、舀汤、舀酒都用勺。

图片

羊首勺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图片

东汉铜箸,长22.2厘米,直径0.45厘米


古代的筷子,长度约为20~25厘米,和今天的筷子差不多。我们聪明的祖先们,一早就掌握了最科学地使用筷子的方式。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这样评价筷:“……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超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而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比较起来,西方人使用刀叉吃东西,大约到上世纪十六、十七世纪才发明,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





酒文化在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而盛酒的器皿也是如此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图片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原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58.6厘米重近34.5公斤。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图片

天觚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用以饮酒,兼可温酒。《说文》:“爵,礼器也”。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鸟纹爵是西周中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径17.4厘米×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图片

鸟纹爵







逸夫计量博物馆展出的汉代文物——,也是古代盛水盛酒的器具。

匜音同仪,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匜在功能上经历了不断的演化,首先作为酒器使用,随后成为注水器,最后成为舀水器。匜是元代的醒酒器 ,它可使酒液大面积接触空气,从而加速单宁软化 、充分释放封闭的香气,在匜的嘴处有过滤设计,用于去除酒中的沉淀物质。

图片

汉代的匜






这里小编悄悄告告诉大家

其实有很多古代饮酒冷知识

比如说:李白其实是个“小趴菜”


想不到吧,一个跟酒有着很深羁绊的人酒量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把自己的酒量就把牛吹大了,大家误以为他非常能喝。李白吹他能喝300杯,其实他真实酒量也就1斗,换作现在就是3瓶啤酒量

图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炊具的变化发展不免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图片

后母茂鼎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并且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lì],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伯矩鬲上下铸造大大小小的7个牛头,伯矩鬲盖内及颈部内铭文相同,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

图片

伯矩鬲






[zèng],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蒸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图片

图片



中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餐具

它们与人们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不仅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还体现了中国饮食器具规格标准的逐步确立

现在餐饮行业的用具计量标准

也是古代的延续和发展

可见其影响深远


资料来源

[1]“萌”文物丨勺子的前世今生.腾讯网

[2]中国古代食器

[3]从古代餐具变化,窥探中国饮食文化变迁.

[4]孟莹.匜与古代沃盥之礼.《丝绸之路》




开放时间 8: 30 - 16:30(周一至周五)| TEL:0571-86876589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 | 浙ICP备08104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