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 | 信息门户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普论坛 > 正文

又是一年采茶季,茶叶计量知多少

逸夫计量博物馆 | 更新时间:2023-02-23 | 点击:

初春二月,春光柔和

又是一年采茶季

中国饮茶,始自神农时代

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年历史

古人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那么茶叶中的计量知识

你了解多少呢?


茶叶小科普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茶叶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图片

茶叶源于中国,最早被作为祭品使用,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则是西晋以后。目前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茶叶
计量单位
图片


01
茶叶计量从何说起

说到茶叶的计量单位,这就不得不从西汉度量衡制说起。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律令,其中就包括度量衡史上的里程碑《汉书·律历志》。在这部著作之中,西汉对度、量、权衡,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时以北方中等大小黍子的重量为基准以衡量各单位,1200粒则为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就是1石。而茶叶的计量单位也是由此而来。

图片

西汉量值统一的权,每斤约250g



02
“大小制”下的茶叶计量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值混乱,隋统一全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制。隋朝亡国后,李唐登上历史舞台。唐代度量衡制大部分承袭了汉代的相关内容,重量的计量单位为,取消了汉代的石(120斤)和钧(30斤)。而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适应日常生活对于精准计量的要求,还出现了更小的“”和“”,其中十钱等于一两,六铢为一分。

此外,南北朝之后还出现了“大小制”,在钟律、测影及医药金银等需要精细计量的行业使用小制,其他时候使用大制。由此可知,在茶叶的计量上,日常生活中主要采用小制,尤其是作为药用的时候。而其他时候,如缴纳赋税之时则采用大制,有《通典·食货志》记载“夷陵郡(贡茶二百五十斤……)”为证。

随着茶叶的普及和发展,散茶的出现使得宋代以后对茶叶称量的需求更为急迫。宋代基本延续了唐代的相关规定,但取消了大小制之分,计量单位主要仍为石、钧、斤、两、铢。而大型的茶叶计量,比如贡茶茶叶买卖,仍用“”或“”表示;日常生活中饮用时的茶叶计量单位则更多如药用,用来表示。


03
专属于茶叶计量的单位“穿”

除了上述常规重量单位以外,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专属于茶叶计量的单位“穿”。《茶经》记载道:“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这段话大意上是指江东、淮南两地用竹作串将茶饼串连起来。此外,若“穿”字读一声,则作为动词依照原意解释。若读四声,则为量词,说“一穿”,实则指“一串”。

图片


茶叶
计量器具


01
天平、砝码

在西汉时期,重量的计量器具主要是传承自战国和秦的天平砝码。后期即使出现杆秤,也是用于称斤、几十斤或百斤以上的大秤量,对于生活中的饮茶之用并无太大帮助。因此可以推测,西汉时用来称量茶叶的器具主要还是天平和砝码。其中砝码由于是权衡器,也被称为“”,其制造方式在《汉书·律历志》中也有所记载:“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权衡器大小轻重的得当和外观的圆润在这里也被着重强调。

天平的外观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战国时起楚国出土的天平及铜权依然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使我们得以一窥汉代茶叶称量器具之形状。


图片

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天平、砝码


这套天平上面是扁条形的衡杆,木杆正中穿一孔,穿丝线以作提纽。衡杆两端各钻一孔,穿4根丝线以系铜盘,铜盘上可置砝码以称量物之重量。由此可以推测,西汉时茶叶的称量多是以此方式来进行的。



02
提系杆秤

南北朝在茶叶计量器具上,主要的权衡器是秤,而且是提系杆秤。根据资料推测,提系杆秤可能出现于东汉,但并没有出土实物予以佐证。南北朝时期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杆秤做的更加精细,精度提高,也可以称量两以下的钱或铢的小秤量,使用起来比天平方便,读数也相对直观,这对于茶叶的买卖和普及也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现代杠秤



03
戥子

在宋代以后的计量器具上,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北宋时期主管国库收支的官员刘承珪潜心研制后发明的一种精致灵巧的小型杆秤,被称为戥子。根据《宋史·律历志》的记载,这种杠杆有两种规格,量程分别为一钱半和一两,上有刻度,尤为精密。这种戥秤一直被沿用,直到现代天平出现才被取代。


图片

逸夫计量博物馆刘承珪创制戥秤蜡像


其次,虽然杆秤得到普及,但天平因其直观、灵敏仍然被人们所应用。比如在清朝时,民间的普通的货物交易用杆秤,细致的金银珠宝用天平,药店则用戥子。此外各类砝码的规格也变得更为齐全,例如清朝官方就对砝码的铸造和颁布作了明确规定,不仅明确了砝码的管理部门及检校规范,还对各砝码的规格进行了阐述,正说明了天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之广。


作为茶叶的故乡

中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

以及丰富的饮茶文化

就如茶叶计量因饮茶需求而生

计量,仿佛文明的一道影子

与文明相伴双生,亦随之发展



开放时间 8: 30 - 16:30(周一至周五)| TEL:0571-86876589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 | 浙ICP备08104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