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马可波罗游记》
千百年来
多少文人墨客赞颂都江堰
它不仅是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更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
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令多余的水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宝瓶口上宽下窄,底部宽约14米,顶宽28米,高度在18米左右,峡口长36米。入水口宽70米,出水口宽40~50米。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
水和度量衡是密切相关的
其中水位的测量十分重要
在都江堰中就运用了最早的水则
水位尺是观测水位的标尺,是水文工作的必备工具之一。许慎于公元100年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测”字是“深所至也从水则声”。可知“测”就是从水位观测而来,后来就称水尺为“水则”。

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李冰在四川都江堰引水工程中,设石人水尺观测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
李冰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只有当水位在石人的足与肩之间,引水量才正好满足农业灌溉与防洪安全的要求。
除了石人水则
都江堰的内江中还埋有卧铁
卧铁就是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用水的“度量衡”
在四川省都江堰的凤栖窝下方,埋藏着四根“卧铁”,现在的四根卧铁相距1.7米,各长4米,直径0.2米,它们被称为是都江堰的“定水神针”。
卧铁,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由于都江堰遵从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原则,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对河道清除淤积的泥沙。那到底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适呢?经过人们的经验,找出了一个合适的深度,并埋上卧铁,以后岁修就挖到卧铁为止。
李冰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涨
在江中埋石马作为淘滩标志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在现代,都江堰灌溉区又有了新的发展
都江堰灌区是我国第一大灌区,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纽带,护农安民、润泽天府已2279年。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渠系十分复杂,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各种渠道,流量不同,测量方式也很难统一。
水量的精准计量,是保障灌区发展的基础。为了解决灌区计量精准度不高,取水量规模难以掌握,无法精准用水调度策略等问题,都发中心启动了都江堰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了15类标准化“量水秤”。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
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早期度量衡的产生
也将目睹中国计量事业的新发展
资料来源:
[1] 都江堰水利工程,百度百科
[2] 二王庙: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都江堰历史大事记,深圳新闻网
[3] 都江堰,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
[4] 拜水都江堰 | 都江堰灌区用水的“度量衡” 为什么要埋在这里?每日都江堰,网易新闻
[5] 水则,百度百科
[6] 卧铁,百度百科
[7] 水利创新建设|都江堰灌区“量水秤”典型试点建成,构建标准化量测水体系,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