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这一句道出了秦皇室的索取无度、不知节约。锱是古代的质量单位之一,古代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诗文中常以锱铢连用,表示比较微小的数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中的《氓》,是我们见到的最早以钱入诗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布、刀、钱等主要货币。刀形为铜币,农具铲形为布币。
“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管子·轻重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把秦国的半两钱推行到了全国。半两钱造形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此种造型一经采用,便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金钱与生活的关系须臾不离,已纵深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古钱币体积小,价值大,多为官方铸造发行,是最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体现国家意志、各时代最高科技水平的遗物。可以说,没有一种前朝遗物能比古钱币更全面、更完整、更真实、更形象地反映文明时代的历史进展和社会变革的沟沟坎坎。社会兴盛安定时期,古钱币的铸造就整齐划一,重如其文;社会动乱衰败不安时,古钱币就粗劣混乱,严重贬值。古钱币形体小,涉及面很广,与当日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货币史、商业史、民族史、农民战争、域外关系、科学技术、青铜冶铸、度量衡制度、工艺美术、文字书法、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能够折射出中国悠久漫长历史文化方方面面,成为今人洞悉、开启历代文化发展变化的一把金钥匙。随着时代变迁、兴衰荣辱,多情文人的诗词中也就记载了铸造这金钥匙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