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火墙,最早出现在秦汉时的宫廷中,其内部中空,由役者在炉灶处生火,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烟道传递给墙体,墙壁被烧热使得整个屋子的温度提升上来,这可以算是古代的“地暖”。后来,这种取暖方式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北方的火炕。
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炉膛可设于火墙体内,也可紧贴火墙体设置,形成连墙炉灶。火墙体中设曲回烟道,常砌成标准为厚1.25砖、高1.5~2.0米、长2.0~2.5米的空心短墙,通常由标尺、直尺等来测量。墙内可砌成竖洞、横洞、独洞、花洞等多种形式的烟道。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热效率高,散热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应有足够的高度。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火墙还可兼作隔墙,但不允许作承重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墙体中空,和灶炉相连,运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 ,而墙体材料热阻值相对较低,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空心火墙原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