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 | 信息门户

科普论坛

首页 > 科普论坛 > 正文

古代人民的御寒“黑科技”

逸夫计量博物馆 | 更新时间:2022-12-31 | 点击: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

冬至已过,冷空气来袭

街边树枝头的叶子摇摇欲坠

现代的人们过冬离不开各种保暖、供暖手段

那么在古代,人民是如何度过凛冽的寒冬呢?

古人机智的过冬生活



01

火墙

空心火墙,最早出现在秦汉时的宫廷中,其内部中空,由役者在炉灶处生火,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烟道传递给墙体,墙壁被烧热使得整个屋子的温度提升上来,这可以算是古代的“地暖”。后来,这种取暖方式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北方的火炕。

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炉膛可设于火墙体内,也可紧贴火墙体设置,形成连墙炉灶。火墙体中设曲回烟道,常砌成标准为厚1.25砖、高1.5~2.0米、长2.0~2.5米的空心短墙,通常由标尺直尺等来测量。墙内可砌成竖洞、横洞、独洞、花洞等多种形式的烟道。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热效率高,散热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应有足够的高度。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火墙还可兼作隔墙,但不允许作承重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墙体中空,和灶炉相连,运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 ,而墙体材料热阻值相对较低,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图片

空心火墙原理图

图片



02

火盆

火盆是中型取暖物件。火盆是用泥做的,泥的厚度在3cm左右,厚度的标准是由古人经过数次测量比较研究出来的。在火盆中放置煤炭、柴芯、点燃后即可取暖。这种方式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适用,所以薪炭也是古人在冬天御寒的重要生活必需品。

图片

明早期 铜菱口兽足火盆




03

手炉

手炉可以说是古代的暖宝宝,据说是隋炀帝在南巡时候为了不受风寒,命工匠发明的。这种手炉分为内外两层,以免烫手。

大多数的手炉高18cm、长15cm、宽10cm左右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手炉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古代的工艺制作时需要测量,现代的工艺品也需要用到,现代常用的诸如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数显卡尺带表卡尺等。内胆为铜制,以备燃炭,架于外壳口沿之内。口沿上设镂空盖,以通风换气。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手炉暖而不烫。为了携带方便,多数手炉都有活动提梁。

图片

手炉





04

汤婆子

汤婆子于宋代出现,类似于现在的热水袋。古时多为铜质或瓷质,形状类似水壶加满热水后封口,睡觉时放入被窝取暖。汤婆子的厚度多为1mm和1.2mm,是古人经过探索测量之后可以确定的安全厚度

图片

汤婆子

图片


古人过冬离不开这些特别的取暖物件

除了通过取暖物件来取暖

还可以改造建筑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5

椒房

椒房,由花椒和泥涂壁而得名。椒房里的“椒”指花椒,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保温材料。用花椒和泥之后,覆抹在墙壁的表面,达到保温的作用,并且带有芳香的气息。其原理跟现在的建筑内外墙保温原理相似。外墙保温是将保温隔热体系置于外墙外侧,使建筑达到保温的施工方法;内墙保温则是在墙的内侧加一层保温层,冬天的时候让室内的热量不传递到外面去,夏天时让外界的热量不进到室内。

图片

椒房

图片


寒冷的冬天不仅需要保暖的衣物和器具

更需要让人能够“热气腾腾”的吃食

火锅正是不二之选

而火锅的制作也离不开计量的应用


火锅,古称“古董羹”,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的“四足双层方陶鼎”显示,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一些上下分两层的“鼎”,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烧炭火。人们“击钟列鼎”,围坐而食。清朝最有名的火锅是银寿字火锅,经测量,高30cm,直径32cm,如今正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片

火锅


图片


古人能够度过凛冽的寒冬

离不开他们机智的头脑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各种取暖物件的制作

都体现了他们对计量知识的应用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种绝佳境地正是古人智慧的应用


开放时间 8: 30 - 16:30(周一至周五)| TEL:0571-86876589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 | 浙ICP备08104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