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未曾谋面的度量衡文物
一本集毕生收藏心力之大成的著作
一位专项收藏度量衡二十余年的收藏家
在世界计量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
与逸夫计量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2年6月20日下午
我们有幸采访了张振和先生
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年他的收藏故事
张振和先生捐赠给我馆的书籍
男,生于1958年3月,中共党员,大学专科文化,哈尔滨市人,中国收藏家协会度量衡收藏委员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近现代度量衡史话图文鉴赏》(2019年出版),同时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开设一家小型中外度量衡展览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专项收藏、整理与研究中外度量衡器具和史料,逐步了解中外度量衡史。目前藏品近2000件套,含有数件清代官造的尺斗秤,民国时期的国家标准器,法国、英国、沙俄等国家的文物级度量衡器物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度量衡文献。
看到您在个人简介中提到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项收藏、研究中外度量衡器具和史料,请问是什么契机使您开始接触度量衡呢?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让您对度量衡如此热爱?
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度量衡收藏,之前也有接触过其他的玉器、瓷器、书画,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博物馆看到的第一件度量衡器具——一杆玉质小秤,非常精致,从那时起就对度量衡非常感兴趣了。
在研究中外度量衡发展史的过程中,您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
我觉得度量衡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从伏羲女娲那个时期开始,到大禹治水“身为度,称以出”,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近几年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不是出土了一些陶制量器嘛,在当时就采用十进制了。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在我看来度量衡更侧重社会效益,在古代属于一个科技类的东西,很多朋友看到我在朋友圈有发度量衡相关的一些东西,都会说“搞这些没有‘钱’途”,这个“钱”是金钱的那个“钱”,就是说经济效益比较低。不过我收藏度量衡已经不是为了赚钱了,而是因为个人喜欢。还有就是现在的瓷器、玉器都拍成天价,以咱们个人的力量想要尽力收藏,真的是有些吃力。相比来说,度量衡收藏比较冷门,赝品不会太多,我觉得与其花大钱买假货,还不如买些真家伙。另外就是希望能通过个人的微末力量啊,弘扬一下度量衡文化。
张振和先生部分藏品
您丰富的个人收藏让人十分钦佩,我们看到您的藏品来源有法国、英国、沙俄等,在您着手收集这些度量衡器具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事项是什么?有没有发生一些趣事?
最具挑战性的肯定还是藏品来源方面。这些外国的度量衡器具,不管是数量还是文字资料,都非常少,所谓物以稀为贵,价值上也会更高,在金钱、财力上也是一些挑战。因为最开始收藏的时候没有收入嘛。至于藏品来源,因为我在哈尔滨,哈尔滨这座城市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比较特殊。哈尔滨这边离俄罗斯近,前有沙俄修中东铁路,后来又有日本占领哈尔滨,就有很多国外的文物遗留下来。现在,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我的朋友、人脉方面也有所拓展,这些都能让我更方便地收到外国的一些度量衡器具。
距离您接触度量衡史,到如今拥有2000多件度量衡藏品,已过去了20余年,您认为度量衡给您的生活、心态等各方面带来了哪些改变?
我其实93年就开始收藏了,专项是从97年开始,算一下差不多也快30年了,影响那肯定是有的。就说家庭方面,一开始爱人看到会嫌“这么大的东西往家摆着占地方”,但是我觉得吧,我出去吃饭、娱乐什么的,都是花销,和我收藏的这个花销相比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平时也不爱打麻将,搞收藏也算是个健康的爱好。现在,爱人和女儿对我收藏都很支持,我女儿特别支持我。另外呢,钻研度量衡久了,就很容易觉得自己学问不够深,也觉得自己在历史的浩大面前显得特别渺小。不过还是很愿意继续深入研究,把自己所学的整理成册,也是做贡献了。
逸夫计量博物馆开办的初衷是普及、发展计量文化,您开设中外度量衡展览馆是否也是怀着类似的想法呢?可以与我们分享您做出这个决定时的心路历程吗?
收藏久了、藏品多了,肯定会想找个机会展示出来。毕竟把藏品摆在家里、束之高阁,是古代的收藏玩法。但是要做成博物馆那样,不管是财力还是精力,以个人的力量都实在有些困难。后来看到哈尔滨市道外区有个古玩文博汇,也觉得是个挺好的展示机会。现在展览馆每年都要花费2-3万元的租金,也是希望能从哈尔滨开始,让更多人去了解度量衡,也是我个人开办度量衡展览馆的初心。
中外度量衡展览馆
非常感谢您向我们逸夫计量博物馆捐赠的书籍,请问对于逸夫计量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宝贵的建议或者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呢?正值毕业季,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中国计量大学学子们,您愿意向他们分享一些经验,或是一段祝福寄语吗?
逸夫计量博物馆,唯一一所与计量相关的国字头高校能建成这样一个博物馆,并形成科普教育基地的一个规模,肯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不管是从师生的教与学还是面向社会的科普,都可以说功在千秋,未来的发展也不可估量。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学子们,我先对你们从校园毕业表示祝贺,希望你们未来有机会也能从事收藏,藏品不仅局限于度量衡,不过这一行会有很多的赝品,也需要你们擦亮眼睛、仔细甄别,不希望你们刚走上这条道路,积极性就被磨灭了。
与计量结缘,与文物同行
张振和先生的收藏故事仍未进入尾声
度量衡收藏之路,任重道远
博物馆与收藏爱好者应共同携手
为传承度量衡文化添砖加瓦
开放时间 8: 30 - 16:30(周一至周五)| TEL:0571-86876589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 | 浙ICP备08104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