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中国计量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主办,人文与外语学院协办的“计量科普节”之“计量文化工坊第九次活动”在图书馆703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博物馆舆图研究所所长汪前进做了题为《中国计量理念、标准与单位体系近代转型的成功实践—<皇舆全览图>的测绘》的学术报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长谢代梁、 副馆长虞华君出席,讲座由校计量史与计量文化研究所所长任杰副教授主持,现场参会人员还有浙江工商大学及我馆等来自校内外共40余名师生,报告还通过钉钉同步线上直播。
参会主要人物合照
汪前进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边图委理事和香港海外交通史学会通讯理事等。他主要从事中国地图学史、中国地理学史、中国海洋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述有《中国古地图精粹》(合著)、《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合著)等。
报告会上指出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
计量理念、标准与单位体系
空间计量有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
计量史、计量文化研究突破方向的潜质
相比度量衡和时间计量,空间计量的视野和研究在既往的学术探索中均比较缺乏,故而空间计量有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计量史、计量文化研究主要突破方向的潜质,与之密切相关的测绘科技、导航术、天体测量等等方向亦应得到学界的重视。中国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计量理念、标准与单位体系。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欧洲不同的体系,但开始多为翻译与介绍,很少有具体的使用。
早在清代初期
康熙帝就组织了天文与大地测量
绘制了当时世界上
最为先进的国别地图—《皇舆全览图》
清代初期,康熙帝利用天主教传教士等专业人士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天文与大地测量,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别地图—《皇舆全览图》,使得欧洲的计量理念、标准与单位体系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从而证实了它们的科学性、进步性和有效性,使其在中国更为顺利地被认可、接受与流传。清初的地图测绘成为中国计量理念、标准与单位体系近代转型的成功实践。
逸夫计量博物馆《皇舆全览图》展板
在报告会上,师生们就
计量史、计量文化、空间计量等方面
与汪前进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开放时间 8: 30 - 16:30(周一至周五)| TEL:0571-86876589 |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 | 浙ICP备08104805号